專家信息:
陳東升 ,曾任寧夏農(nóng)林科學院農(nóng)作物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
長期從事小麥品種資源和育種等工作,執(zhí)行國家和自治區(qū)科技攻關項目、重大科技專項、國際科技合作和自然基金項目多項,先后獲寧夏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寧夏氣象科技工作一等獎1項,第十一屆“寧夏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先后育成寧春30號、37號、46號和寧冬6號、10號、11號等6個小麥新品種,獲批國家發(fā)明專利3項,寧夏地方標準1項,在《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作物學報》、《麥類作物學報》、《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等國內(nèi)外期刊發(fā)表文章33篇。
教育及工作經(jīng)歷:
先后在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墨西哥)和日本國家作物科學研究所從事為期分別為一年和三個月的留學訪問。
資料更新中……
社會任職:
1、 中國作物學會理事。
科學研究:
研究領域:
研究領域:小麥遺傳育種,品種資源研究和品質改良。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先后參加或主持寧夏科技攻關項目、重大科技專項、國家948專項、寧夏國際科技合作和自然基金項目多項。
科研成果:
先后獲寧夏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排名第2)、二等獎2項(排名第4、10)、三等獎1項(排名第6),寧夏氣象科技工作一等獎1項(排名第4),第十一屆“寧夏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先后育成寧春30號、37號、46號和寧冬6號、10號、11號等6個春、冬小麥新品種(分別排名第2-4位),登記科研成果多項(分別排名第2-4位)。
1 新型小麥基因芯片的引進與利用 陳東升 ;張維軍;亢玲;王小亮;何進尚;張富國 寧夏農(nóng)林科學院農(nóng)作物研究所(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農(nóng)作物育種中心) 2021
2 基于KASP技術的寧夏小麥種質資源鑒定評價 張維軍;陳東升 ;何進尚;王小亮;李彩虹;亢玲;白海波;劉旺清;葛謙;張富國;張學勇 寧夏農(nóng)林科學院農(nóng)作物研究所(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農(nóng)作物育種中心) 2019
3 寧夏春小麥淀粉品質特性研究 亢玲;陳東升 ;張振海;李紅霞;王小亮;張維軍;何進尚;樊明;姬月梅;強愛玲;黃新玲;王昕;趙丹青;李永萍;張嬌 寧夏農(nóng)林科學院農(nóng)作物研究所(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農(nóng)作物育種中心) 2020
4 小麥品質與抗逆性相關的多重PCR分子標記體系引進與利用 陳東升 ;亢玲;張曉科;張維軍;王小亮;何進尚;張富國;馬文娜 寧夏農(nóng)林科學院農(nóng)作物研究所 2018
5 小麥微核心種質引進評價及優(yōu)異根系資源鑒選 張維軍;陳東升 ;何進尚;王小亮;亢玲;李彩虹;張富國;馬文娜 寧夏農(nóng)林科學院農(nóng)作物研究所 2018
6 小麥新品種選育 魏亦勤;陳東升 ;李樹華;李紅霞;劉旺清;張雙喜;李前榮;王掌軍;樊明;裘敏;張維軍;亢玲;白海波;何進尚;王小亮 寧夏農(nóng)林科學院農(nóng)作物研究所 2017
7 小麥慢病性基因Lr34/Yr18/Pm38分子檢測與抗性鑒定 亢玲;陳東升 ;何進尚;張維軍;王小亮;丁嘉蕾;姬月梅;陳麗;黨根友 寧夏農(nóng)林科學院農(nóng)作物研究所 2016
8 小麥優(yōu)質功能基因的鑒定與利用 陳東升 ;亢玲;王小亮;張維軍;何進尚;黃新玲 寧夏農(nóng)林科學院農(nóng)作物研究所 2015
9 優(yōu)異抗旱小麥種質資源的挖掘與利用 張維軍;何進尚;陳東升 ;李彩虹;王小亮;亢玲;袁漢民;黨根友;楊春霞 寧夏農(nóng)林科學院農(nóng)作物研究所 2015
10 冬小麥保護性耕作及機械裝備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fā) 袁漢民;趙忠海;陳東升 ;袁海燕;王小亮;張維軍;亢玲 寧夏農(nóng)林科學院 2011
11 CIMMYT優(yōu)質冬小麥資源引進及其在寧夏冬麥品質改良中的利用 陳東升 ;袁漢民;張維軍;王小亮;亢玲;來長凱;何中虎;R.J.Pena;景繼海 寧夏農(nóng)林科學院農(nóng)作物研究所 2009
12 寧夏引黃灌區(qū)冬麥北移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 馬金虎;袁漢民;馬自清;陶衛(wèi)新;盧占周;馬文禮;吳建勛;馬維新;李安金;陳東升 ;楊建功;楊健;楊進平;蔣萬兵;劉登彪;馮前;張仲軍;郭強;王雙喜;楊自軍;朱更生;李如意;姜國先;馬少興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總站 2008
12 高產(chǎn)優(yōu)質紫粒特種春小麥新品種寧春46號 袁漢民;郭善昌;王長峰;陳東升 ;王曉亮;亢玲;張維軍;來長凱;趙桂珍;樊淑芳 寧夏農(nóng)林科學院 2007
14 優(yōu)質小麥壟作節(jié)水高產(chǎn)栽培技術研究 袁漢民;陳東升 ;王小亮;趙桂珍;孫建昌;張維軍;亢玲;楊建功;來長凱;趙忠海;KennethSayre 寧夏農(nóng)林科學院 2007
15 優(yōu)質高產(chǎn)冬小麥新品種寧冬10號、寧冬11號選育 袁漢民;陳東升 ;王曉亮;孫建昌;趙桂珍;張富國;范金萍;袁海燕;張維軍;亢玲;來長凱 寧夏農(nóng)林科學院 2007
16 普通小麥與小黑麥、山羊草、節(jié)節(jié)麥遠緣雜交研究 袁漢民;王小亮;陳東升 ;孫建昌;范金萍;楊欣明;張富國;趙桂珍 寧夏農(nóng)林科學院農(nóng)作物研究所 2002
發(fā)明專利:
發(fā)明公開:
[1]史延麗, 陳東升 , 劉煒, 候嬌, 王昕. 一種稻瘟病分子診斷與防治集成系統(tǒng)[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118645159A, 2024-09-13.
[2]史延麗, 陳東升 , 劉煒, 王昕, 亢玲, 馬靜, 郭嬌, 楊益春, 楊樂, 候嬌. 基于人工智能的水稻病害預警和防治系統(tǒng)及方法[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118097423A, 2024-05-28.
[3]董艷, 陳東升 , 張維軍, 亢玲, 何進尚, 王小亮. 一種檢測小麥條銹病抗性的KASP標記引物及其應用[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117286285A, 2023-12-26.
[4]史延麗, 陳東升 , 郭嬌, 楊益春, 楊樂, 李紅霞, 王昕, 王彩芬. 一種用于水稻育種的測產(chǎn)裝置及其使用方法[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115451776A, 2022-12-09.
[5]張維軍, 陳東升 , 何進尚, 王小亮, 趙健, 亢玲, 郭嬌, 柳驍桐, 楊益春, 楊樂. 一種小麥篩分裝置[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115318607A, 2022-11-11.
[6]張維軍, 陳東升 , 何進尚, 李彩虹, 王小亮, 亢玲, 劉旺清, 羅艷, 趙健, 葛謙, 張富國. 一種小麥試驗用麥種篩選裝置[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114082642A, 2022-02-25.
[7]史延麗, 陳東升 , 劉煒, 王曉菁, 沙蓉, 蒲麗麗, 王彩芬. 一種防病抗倒伏水稻的種植方法[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113748943A, 2021-12-07.
[8]張維軍, 陳東升 , 何進尚, 李彩虹, 王小亮, 亢玲, 羅艷, 趙健, 劉旺清, 白海波, 張富國. 一種小麥田間根系采集裝置[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113465977A, 2021-10-01.
[9]陳東升 , 張曉科, 于銘, 張維軍, 魏凡, 亢玲, 王小亮, 何進尚, 史延麗. 一種鑒定小麥抗旱性的方法及其專用成套試劑[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112501335A, 2021-03-16.
[10]史延麗, 陳東升 , 白小軍, 劉煒, 楊生龍, 黃玉峰, 王彩芬, 黃新玲, 沙蓉, 蒲麗麗, 強愛玲. 一種水稻新品種抗病性鑒定方法及系統(tǒng)[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112293182A, 2021-02-02.
[11]史延麗, 陳東升 , 白小軍, 劉煒, 楊生龍, 強愛玲, 王彩芬, 黃新玲, 沙蓉, 蒲麗麗, 王玲, 李玉紅. 一種稻瘟病病菌孢子分離和保存智能系統(tǒng)及方法[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112300978A, 2021-02-02.
[12]史延麗, 李文強, 陳東升 , 白小軍, 劉煒, 楊生龍, 黃玉峰, 王彩芬, 黃新玲, 沙蓉, 蒲麗麗, 強愛玲. 一種雜草稻病原菌致病性測定方法及鑒定裝置[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112195217A, 2021-01-08.
[13]史延麗, 陳東升 , 劉煒, 黃新玲, 李文強, 沙蓉, 黃玉峰, 楊生龍, 蒲麗麗, 王彩芬, 王堅. 一種防病抗倒伏水稻的栽培方法[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110612875A, 2019-12-27.
[14]史延麗, 陳東升 , 劉煒, 黃新玲, 李文強, 沙蓉, 黃玉峰, 楊生龍, 蒲麗麗, 王彩芬, 王堅. 一種雜草稻病原菌的鑒定方法及應用[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110607346A, 2019-12-24.
[15]史延麗, 陳東升 , 劉煒, 李文強, 黃新玲, 沙蓉, 蒲麗麗, 楊生龍, 王堅. 一種稻稈粉稻瘟病產(chǎn)孢培養(yǎng)基及制備方法[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109929792A, 2019-06-25.
[16]陳東升 , 張曉科, 李瑞博, 亢玲, 張維軍, 哈東, 李哲, 何進尚, 王小亮, 張富國. 用于鑒定小麥春化基因VRN-D4的試劑盒及其專用成套引物對[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109666757A, 2019-04-23.
[17]史延麗, 陳東升 , 王堅, 黃新玲, 劉煒, 李文強, 楊生龍, 強愛玲, 王昕, 路潔, 沙蓉, 王彩芬, 蒲麗麗. 一種稻瘟病保濕培養(yǎng)箱[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109566183A, 2019-04-05.
[18]陳東升 , 張曉科, 王憲國, 張維軍, 亢玲, 金秀峰, 王小亮, 何進尚. 用于檢測小麥抗旱性的引物及其應用[P]. 寧夏: CN103451286A, 2013-12-18.
實用新型:
[1]史延麗, 陳東升 , 郭嬌, 楊益春, 楊樂, 李紅霞, 王昕, 王彩芬. 一種用于水稻育種的測產(chǎn)裝置及其使用方法[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115451776B, 2024-06-18.
[2]張維軍, 何進尚, 陳東升 , 王小亮, 李彩虹, 亢玲, 董艷, 柳驍桐, 郭嬌, 楊益春, 楊樂, 楊學梅. 一種小麥種子晾曬裝置[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219494658U, 2023-08-08.
[3]史延麗, 陳東升 , 王昕, 王彩芬, 侯嬌. 一種多角度施藥設備[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219020034U, 2023-05-16.
[4]史延麗, 陳東升 , 郭嬌, 楊益春, 楊樂, 李紅霞, 王昕. 一種水稻育種用高效催芽裝置[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218218226U, 2023-01-06.
[5]史延麗, 陳東升 , 劉煒, 沙月霞, 沙蓉, 楊生龍, 王彩芬, 楊益春, 張嬌, 郭嬌, 馬洪文, 蒲麗麗, 黃新玲. 一種多層可收展的水稻育種盤[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218007256U, 2022-12-13.
[6]張維軍, 陳東升 , 何進尚, 李彩虹, 王小亮, 亢玲, 劉旺清, 羅艷, 趙健, 葛謙, 張富國. 一種小麥實驗種植施肥裝置[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217336447U, 2022-09-02.
[7]亢玲, 陳東升 , 李紅霞, 張振海, 樊明, 何進尚, 張維軍, 王小亮, 楊益春, 李永萍. 一種小麥籽粒硬度檢測裝置[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217304613U, 2022-08-26.
[8]亢玲, 陳東升 , 張振海, 李紅霞, 樊明, 何進尚, 張維軍, 王小亮. 一種小麥雜交培育用授粉裝置[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217117176U, 2022-08-05.
[9]亢玲, 陳東升 , 張振海, 李紅霞, 樊明, 何進尚, 張維軍, 王小亮. 一種小麥培育裝置[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217088848U, 2022-08-02.
[10]史延麗, 陳東升 , 郭嬌, 趙健, 王彩芬, 楊益春, 楊樂. 一種用于水稻苗期耐鹽堿性鑒定的恒溫培養(yǎng)裝置[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216931116U, 2022-07-12.
[11]史延麗, 陳東升 , 楊生龍, 王彩芬, 郭嬌, 楊益春, 李紅霞, 沙蓉. 一種水稻病蟲害檢測裝置[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216792150U, 2022-06-21.
[12]張維軍, 陳東升 , 何進尚, 王小亮, 亢玲, 楊益春, 郭嬌, 柳驍桐, 楊學梅, 張富國. 一種小麥選種圃單行單粒播種器[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216491928U, 2022-05-13.
[13]陳東升 , 張曉科, 李瑞博, 亢玲, 張維軍, 哈東, 李哲, 何進尚, 王小亮, 張富國. 用于鑒定小麥春化基因VRN-D4的試劑盒及其專用成套引物對[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109666757B, 2022-04-19.
[14]何進尚, 張維軍, 亢玲, 王小亮, 陳東升 , 劉旺清, 黨根友, 賀奇. 用于田間固定光合儀的便攜式可移動裝置[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215294452U, 2021-12-24.
[15]史延麗, 陳東升 , 王曉菁, 沙蓉, 楊生龍, 楊益春, 蒲麗麗. 水稻插秧激光劃行器[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214902128U, 2021-11-30.
[16]張維軍, 陳東升 , 何進尚, 李彩虹, 亢玲, 王小亮, 張富國, 羅艷, 張嬌. 一種小麥發(fā)芽試驗用發(fā)芽盒[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214014953U, 2021-08-24.
[17]何進尚, 張維軍, 亢玲, 王小亮, 陳東升 , 王堅, 張玉忠, 趙健, 馬丁. 小麥精量播種機深淺度調(diào)節(jié)裝置[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213991629U, 2021-08-20.
[18]何進尚, 張維軍, 亢玲, 王小亮, 陳東升 , 王堅, 劉旺清, 黨根友. 用于小區(qū)試驗便攜式小麥劃行器[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213991657U, 2021-08-20.
[19]張維軍, 張學勇, 李彩虹, 陳東升 , 何進尚, 亢玲, 王小亮, 張雙喜, 羅艷, 張嬌, 張富國. 小麥根系觀察裝置[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213153076U, 2021-05-11.
[20]陳東升 , 史延麗, 張維軍, 亢玲, 王小亮, 何進尚. 一種可拆裝式植物栽培架[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212164343U, 2020-12-18.
[21]亢玲, 李紅霞, 陳東升 , 樊明, 強愛玲, 張振海, 史延麗, 姬月梅, 雍瑞華. 一種銹病鑒定用取樣裝置[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211317786U, 2020-08-21.
[22]史延麗, 李文強, 陳東升 , 劉煒, 王彩芬, 黃新玲, 王堅, 強愛玲, 安永平, 楊生龍, 李玉紅, 黃玉峰, 沙蓉, 蒲麗麗, 趙國平. 一種噴霧裝置[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210411236U, 2020-04-28.
[23]史延麗, 陳東升 , 劉煒, 王彩芬, 黃新玲, 王堅, 強愛玲, 安永平, 楊生龍, 李玉紅, 黃玉峰, 沙蓉, 蒲麗麗, 趙國平. 一種噴霧裝置的調(diào)節(jié)機構[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210094239U, 2020-02-21.
[24]強愛玲, 安永平, 史延麗, 王堅, 劉煒, 李紅霞, 亢玲, 馮衛(wèi)東, 王彩芬, 馬靜, 張振海, 黃新玲, 楊生龍, 趙國平, 陳東升 , 孫建昌, 陳麗, 馬洪文. 一種農(nóng)作物小區(qū)試驗播種劃行器[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209983073U, 2020-01-24.
[25]史延麗, 陳東升 , 王堅, 黃新玲, 劉煒, 李文強, 楊生龍, 強愛玲, 王昕, 路潔, 沙蓉, 王彩芬, 蒲麗麗. 一種稻瘟病保濕培養(yǎng)箱[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209403165U, 2019-09-20.
[26]史延麗, 陳東升 , 強愛玲, 王堅, 劉煒, 李文強, 黃新玲, 路潔, 楊生龍, 沙蓉, 王昕, 王彩芬, 趙國平, 蒲麗麗. 一種稻瘟病孢子懸浮液噴霧槍[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209403111U, 2019-09-20.
[27]陳東升 , 張曉科, 王憲國, 張維軍, 亢玲, 金秀峰, 王小亮, 何進尚. 用于檢測小麥抗旱性的引物及其應用[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103451286B, 2015-04-15.
發(fā)明授權:
[1]史延麗, 陳東升 , 郭嬌, 楊益春, 楊樂, 李紅霞, 王昕, 王彩芬. 一種用于水稻育種的測產(chǎn)裝置及其使用方法[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115451776B, 2024-06-18.
[2]陳東升 , 張曉科, 李瑞博, 亢玲, 張維軍, 哈東, 李哲, 何進尚, 王小亮, 張富國. 用于鑒定小麥春化基因VRN-D4的試劑盒及其專用成套引物對[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109666757B, 2022-04-19.
[3]陳東升 , 張曉科, 王憲國, 張維軍, 亢玲, 金秀峰, 王小亮, 何進尚. 用于檢測小麥抗旱性的引物及其應用[P].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CN103451286B, 2015-04-15.
論文專著:
發(fā)表中文期刊論文:
[1]張維軍, 何進尚, 王小亮, 亢玲, 董艷, 陳東升 . 寧夏小麥種質資源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建議[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 2024, 65 (05): 16-24+43.
[2]陳東升 , 董艷, 張維軍, 何進尚, 亢玲, 王小亮. 作物學學科研究進展與展望[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 2024, 65 (05): 30-34+60.
[3]亢玲, 董艷, 張維軍, 王小亮, 何進尚, 陳東升 . 寧夏春小麥種質資源淀粉糊化特性研究[J]. 東北農(nóng)業(yè)科學, 2023, 48 (06): 35-38.
[4]何進尚, 張維軍, 王小亮, 亢玲, 陳東升 . 返青期水氮耦合對寧夏灌區(qū)早熟冬小麥物質積累、氮素運移及產(chǎn)量的影響[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 2023, 51 (12): 72-77.
[5]何進尚, 張維軍, 袁漢民, 王小亮, 亢玲, 陳東升 . 寧夏引黃灌區(qū)早熟冬小麥穩(wěn)產(chǎn)性評價及品質分析[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 2022, 63 (04): 5-9.
[6]何進尚, 張維軍, 王小亮, 亢玲, 陳東升 . 返青期早灌頭水對寧夏引黃灌區(qū)早熟冬小麥的影響[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 2022, 50 (02): 78-84.
[7]張維軍, 趙俊杰, 何進尚, 郝晨陽, 王小亮, 亢玲, 張富國, 張學勇, 陳東升 . 寧夏小麥種質資源粒重基因KASP標記檢測及驗證[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2022, 23 (02): 493-507.
[8]張維軍, 何進尚, 陳東升 , 王小亮, 亢玲, 袁漢民. 寧夏引黃灌區(qū)冬小麥產(chǎn)業(yè)發(fā)展回顧與對策研究[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 2021, 62 (08): 67-74.
[9]于銘, 魏凡, 常鵬舉, 楊智全, 武軍, 陳東升 , 張曉科. 小麥TaP5CS基因抗旱相關分子標記的開發(fā)[J]. 麥類作物學報, 2021, 41 (06): 658-664.
[10]亢玲, 李瑞博, 王小亮, 張維軍, 何進尚, 陳東升 . 寧夏春小麥種質資源Wx基因分子鑒定及其分布[J]. 麥類作物學報, 2021, 41 (03): 281-286.
[11]何進尚, 張維軍, 時項鋒, 王小亮, 亢玲, 陳東升 , 袁漢民. 2004—2016年寧夏小麥播種面積及產(chǎn)量變化趨勢分析[J]. 甘肅農(nóng)業(yè)科技, 2020, (Z1): 38-45.
[12]陳東升 . 寧夏冬小麥生產(chǎn)調(diào)研報告[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 2019, 60 (09): 87+89.
[13]張維軍, 趙俊杰, 何進尚, 王小亮, 亢玲, 袁漢民, 陳東升 . 寧夏小麥種質資源穗發(fā)芽抗性鑒定及相關分子標記的有效性評價[J]. 麥類作物學報, 2019, 39 (05): 532-539.
[14]何進尚, 張維軍, 王小亮, 亢玲, 陳東升 , 袁漢民. 庫存年份對小麥和水稻種子發(fā)芽率及籽粒特性的影響[J]. 甘肅農(nóng)業(yè)科技, 2019, (02): 28-32.
[15]何進尚, 張維軍, 王小亮, 亢玲, 陳東升 , 袁漢民, 黨根友. 播期與密度對寧夏引黃灌區(qū)早熟冬小麥生長及產(chǎn)量的影響[J]. 貴州農(nóng)業(yè)科學, 2018, 46 (12): 38-43.
[16]張維軍, 李甜, 秦琳, 趙靜, 趙俊杰, 柳洪, 侯健, 郝晨陽, 陳東升 , 魏亦勤, 景蕊蓮, 張學勇. 小麥TaDRO與根系形態(tài)的關聯(lián)分析及在中國和全球品種中的地理分布與演變[J].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 2018, 51 (10): 1813-1829.
[17]馬麗, 白升升, 亢玲, 王曉龍, 張曉科, 陳東升 . 寧夏小麥Glu-A3與Glu-B3位點等位變異組成分析[J]. 西北農(nóng)業(yè)學報, 2018, 27 (02): 175-181.
[18]何進尚, 袁漢民, 張維軍, 王小亮, 亢玲, 陳東升 , 齊琨, 黨根友. 密度、播種深度對寧夏引黃灌區(qū)早熟冬小麥的影響[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 2017, 45 (24): 63-67.
[19]何進尚, 袁漢民, 亢玲, 張維軍, 王小亮, 陳東升 . 寧夏灌區(qū)花生種質資源鑒定分析[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 2017, 58 (07): 1-4.
[20]何進尚, 袁漢民, 張維軍, 王小亮, 亢玲, 陳東升 , 黨根友. 寧夏干旱區(qū)豌豆地方老品種鑒定分析[J]. 甘肅農(nóng)業(yè)科技, 2017, (06): 48-51.
[21]韓領鋒, 亢玲, 張博, 王憲國, 王中華, 張曉科, 陳東升 . 小麥光周期基因在我國不同麥區(qū)中的組成分布[J]. 麥類作物學報, 2016, 36 (12): 1617-1622.
[22]張嘉園, 亢玲, 桂安勝, 李哲, 王中華, 李春蓮, 張曉科, 陳東升 . 小麥品系XN6426抽穗期相關基因的檢測與定位[J]. 麥類作物學報, 2016, 36 (11): 1433-1439.
[23]張薇, 祁翠蘭, 亢玲, 王小亮, 何進尚, 張維軍, 陳東升 . 寧夏春小麥品種條銹病抗性分析[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 2016, 57 (08): 24-26.
[24]白升升, 馬麗, 王曉龍, 馬棫靈, 張曉科, 陳東升 . SDS-PAGE與分子標記相結合分析寧夏小麥HMW-GS組成與變化特點[J]. 麥類作物學報, 2015, 35 (12): 1658-1663.
[25]劉芳軍, 王憲國, 桂安勝, 楊杰, 白升升, 馬棫靈, 張曉科, 陳東升 . 寧夏小麥TaNrx-B1和TaFer-A1基因組成及其與相對發(fā)芽率的關系[J]. 麥類作物學報, 2015, 35 (11): 1506-1511.
[26]楊杰, 亢玲, 王憲國, 馬麗, 張博, 馬木或靈, 張曉科, 陳東升 . 寧夏小麥品種(系)脂肪氧化酶基因的檢測與分布[J]. 麥類作物學報, 2015, 35 (07): 896-902.
[27]何進尚, 袁漢民, 陳東升 , 王小亮, 張維軍, 亢玲, 惠建, 趙桂珍. 寧夏引黃灌區(qū)大豆農(nóng)藝及產(chǎn)量性狀分析[J]. 西北農(nóng)業(yè)學報, 2014, 23 (07): 75-79.
[28]王憲國, 張鈺玉, 白升升, 王曉龍, 劉芳軍, 張曉科, 陳東升 , 朱建楚. 寧夏小麥黃色素含量相關基因的組成與分布[J]. 麥類作物學報, 2014, 34 (01): 8-12.
[29]陳東升 , 袁漢民, 張維軍, 亢玲, 王小亮, 來長凱, 袁海燕. 冬小麥在寧夏山區(qū)、灌區(qū)種植的比較研究[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 2012, 53 (09): 1-4.
[30]亢玲, 袁漢民, 陳東升 , 王曉亮, 張維軍, 來長凱, 趙桂珍. 小麥寧春4號及其親本農(nóng)藝性狀·品質性狀及相關背景基因的研究[J]. 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 2011, 39 (05): 2591-2594.
[31]亢玲, 袁漢民, 陳東升 , 王曉亮, 張維軍, 來長凱, 趙桂珍. 小麥種質資源寧春4號及其親本農(nóng)藝性狀·品質性狀及相關背景基因的研究(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 11 (Z1): 188-192.
[32]李彩虹, 袁漢民, 陳東升 , 王小亮, 亢玲, 張維軍, 白冰. “寧冬11號”小麥晚播高產(chǎn)優(yōu)質栽培技術初探[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 2010, (05): 29-30+75.
[33]王小亮, 袁漢民, 陳東升 , 張維軍, 亢玲, 白冰. 寧夏引黃灌區(qū)優(yōu)質小麥壟作節(jié)水高產(chǎn)栽培技術[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 2010, (05): 86+95.
[34]陳東升 , 張艷, 何中虎, R.J.Pea. 北方饅頭品質評價方法的比較[J].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 2010, 43 (11): 2325-2333.
[35]亢玲, 袁漢民, 陳東升 , 王曉亮, 張維軍, 來長凱. 播種期與播種量對寧冬10號產(chǎn)量與品質的影響[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 2009, (06): 20-22.
[36]陳東升 , 袁漢民, 王小亮, 張維軍, 亢玲, 來長凱. 高產(chǎn)優(yōu)質冬小麥新品種——寧冬10號[J]. 麥類作物學報, 2009, 29 (06): 1139.
[37]陳東升 , 袁漢民, 郭善昌, 王長峰, 王小亮, 亢玲, 張維軍, 來長凱. 高產(chǎn)優(yōu)質紫粒春小麥新品種——寧春46號[J]. 麥類作物學報, 2009, 29 (06): 1138.
[38]張維軍, 袁漢民, 陳東升 , 王小亮, 亢玲, 來長凱. 水肥運籌對冬小麥品質和產(chǎn)量的影響[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 2009, (04): 1-3.
[39]陳東升 . 優(yōu)質紅粒小麥新品種——寧冬11號[J]. 農(nóng)村百事通, 2009, (16): 34+81.
[40]官景得, 王小亮, 李劍萍, 李福生, 陳東升 , 杜宏娟, 呂巡均. 寧夏小麥新品種特性及其與寧春4號的比較分析[J]. 大麥與谷類科學, 2009, (02): 18-21.
[41]陳東升 , 袁漢民, 王小亮, 張維軍, 亢玲, 來長凱. 高產(chǎn)優(yōu)質小麥新品種寧冬11號的選育[J]. 作物雜志, 2009, (03): 115.
[42]袁漢民, 裘志新, 陳東升 , 袁海燕, 王曉亮, 張富國, 趙桂珍, 湯忠. 小麥種質資源寧春4號的研究和利用[J]. 麥類作物學報, 2009, 29 (01): 160-165.
[43]陳鋒, 何中虎, 陳東升 , 張春利, 夏先春. 中國春小麥籽粒硬度puroindoline基因等位變異檢測[J].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 2007, (02): 217-224.
[44]張艷, 閻俊, H.Yoshida, 王德森, 陳東升 , T.Nagamine, 劉建軍, 何中虎. 中國面條的標準化實驗室制作與評價方法研究[J]. 麥類作物學報, 2007, (01): 158-165.
[45]何勝美, 陳東升 , 張艷, 何中虎. 運用計算機視覺識別技術進行饅頭氣孔結構分析[J].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 2007, (01): 212-216.
[46]楊恩年, 陳東升 , 蘭靜, Sidi Huang, 鄒裕春. 不同面粉對鮮白鹽面條顏色的影響[J]. 中國農(nóng)學通報, 2006, (10): 306-310.
[47]王小亮, 袁漢民, 陳東升 , 孫建昌, 亢玲, 張維軍. 寧夏春小麥新種質資源配合力和雜種優(yōu)勢研究[J]. 西北農(nóng)業(yè)學報, 2006, (05): 42-46.
[48]陳東升 , 袁漢民, 孫建昌, 王小亮, 亢玲, 張維軍. 寧夏引黃灌區(qū)冬小麥谷蛋白亞基組成和1BL/1RS易位分析及品質性狀研究[J]. 麥類作物學報, 2006, (04): 59-64.
[49]陳鋒, 陳東升 , 錢森和, 張艷, 夏先春, 何中虎. Puroindoline基因對春小麥磨粉及饅頭、面條品質的影響[J]. 作物學報, 2006, (07): 980-986.
[50]袁漢民, 陳東升 , 王曉亮, 孫建昌, 張維軍, 亢玲, 趙桂珍. 寧夏引黃灌區(qū)冬小麥優(yōu)質高產(chǎn)育種的回顧與展望[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 2006, (03): 19-22.
[51]袁漢民, 王小亮, 陳東升 , 孫建昌, 范金萍, 張富國, 趙桂珍. 普通小麥遠緣雜交F1代表現(xiàn)型研究[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2005, (04): 377-380+385.
[52]袁漢民, 王小亮, 孫建昌, 陳東升 , 趙桂珍. 寧夏引黃灌區(qū)小麥壟作節(jié)水高產(chǎn)栽培研究[J]. 節(jié)水灌溉, 2005, (06): 5-7.
[53]孫建昌,袁漢民,陳東升 ,王小亮,亢玲,張維軍,趙桂珍. 寧夏引黃灌區(qū)壟作條件下冬小麥相關性狀變化研究[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 2005, (05): 7-9.
[54]王小亮,袁漢民,陳東升 ,孫建昌,趙桂珍,亢玲,張維軍. 寧夏引黃灌區(qū)春小麥壟作節(jié)水栽培技術研究[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 2005, (03): 15-17.
[55]袁漢民,楊欣明,張富國,范金萍,陳東升 ,王小亮,孫建昌,趙桂珍. 利用普通小麥與近緣屬間的復合雜交創(chuàng)造小麥新種質[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2004, (04): 320-323.
[56]陳東升 ,袁漢民,王小亮,孫建昌,亢玲,張維軍. 寧夏引黃灌區(qū)部分小麥品種(系)品質性狀分析[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 2004, (03): 21-23.
[57]袁漢民,孫建昌,陳東升 ,王小亮,趙桂珍. 優(yōu)質強筋冬小麥品種“煙農(nóng)19號”簡介[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 2004, (01): 22.
[58]孫建昌,袁漢民,陳東升 ,王小亮,范金萍. 寧夏引黃灌區(qū)冬小麥復種水稻栽培技術研究初報[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 2003, (05): 1-2.
[59]王小亮,袁漢民,李新,陳東升 ,孫建昌,余瑞芳. 寧夏春小麥核心種質聚類分析篩選初報[J]. 甘肅農(nóng)業(yè)科技, 2003, (04): 15-18.
[60]袁漢民,李新,范金萍,陳東升 ,王小亮,孫建昌. 寧夏小麥遺傳育種的回顧與展望[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 2001, (06): 31-34.
[61]袁漢民,張富國,范金平,陳東升 ,王小亮,孫建昌,劉振軍. 寧夏引黃灌區(qū)冬麥北移與種植業(yè)結構調(diào)整[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 2001, (03): 43-45.
[62]陳東升 ,袁漢民,范金萍,王曉亮,孫建昌. 冬牧70黑麥秋播試驗初報[J]. 寧夏農(nóng)林科技, 1999, (06): 54-55.
發(fā)表會議論文:
[1]袁漢民,趙忠海,陳東升 ,袁海燕,白冰,王曉亮... & 亢玲. (2010). 寧夏引黃灌區(qū)保護性耕作關鍵技術的引進與研發(fā). (eds.) 2010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pp.151).
[2]官景得, 王小亮, 李劍萍, 李福生, 陳東升 , 杜宏娟 & 呂巡均. (2009). 春小麥新品種產(chǎn)量特性及其氣候適應性分析. (eds.) 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農(nóng)業(yè)氣象防災減災與糧食安全分會場論文集 (pp.582-587).
[3]袁漢民, 李新, 范金萍, 陳東升 , 王小亮 & 孫建昌. (2001). 寧夏小麥遺傳育種的回顧與展望. (eds.) 21世紀小麥遺傳育種展望——小麥遺傳育種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 (pp.520-523).
榮譽獎勵:
1、獲寧夏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排名第2。
2、獲寧夏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排名第4、10。
3、獲寧夏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排名第6。
4、寧夏氣象科技工作一等獎1項,排名第4。
5、第十一屆“寧夏青年科技獎”獲得者。
光明日報報道:
育種“候鳥”,心無寒冬
2022-04-18 02:53
【一線講述】
講述人:寧夏農(nóng)林科學院農(nóng)作物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 陳東升
在外人眼中,小麥育種很神秘,實際上,這真是個苦差事。春小麥育種,繞不開的就是南繁加代。在北方冬天沒法種植的時節(jié),到海南等溫暖的地方對育種材料進行繁殖加代,從而加速育種進程,提高選育效率。
每年秋季,剛剛在寧夏忙完收獲季的育種“候鳥”們,背著簡單的行李、帶上數(shù)箱育種材料,開啟為期四個月左右的南繁加代育種。每年試驗地都不固定,從租地、播種、做雜交到收獲,所有環(huán)節(jié)都得自己動手。在我們育種人心里,沒有冬天!
說起寧夏小麥育種,不能不提已故的裘志新老先生。在云南元謀縣南繁時,當?shù)乩习傩赵_玩笑說,“不愿意”租地給裘志新,因為從小麥出苗到收獲,他幾乎每天都泡在田里,田間過道被踩得像鐵板一樣,犁地都很費勁。為加快育種步伐,裘老選擇“寧夏—云南—海南”一年三代的加代方式,終于培育出寧春4號,比原需時間縮短了4年!
過去,南繁育種的條件還非常艱苦,小麥育種工作者喜歡隨身帶一根竹竿。下地,可以防野狗蛇蟲騷擾、挑起倒伏的小麥;立著,是科研工具,可以掛誘蟲器,成本低廉;橫著,當扁擔用,把選收的麥穗挑回住處;掛著,相當于置物架,能晾曬好多衣服!
黨的十八大以來,育種條件有了很大改善。2012年,寧夏農(nóng)林科學院分別在云南和海南租賃土地,立項建設寧夏南繁育種基地。在寧春4號之后,寧夏小麥育種工作者先后通過南繁加代選育出40多個寧春號小麥品種,現(xiàn)在每年種植面積在500萬畝左右!
總書記囑托我們種業(yè)工作者“要繼承和發(fā)揚老一輩農(nóng)業(yè)科研工作者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yōu)秀品質,拿出十年磨一劍的勁頭,勇攀農(nóng)業(yè)科技高峰”,我們要沿著老一輩開創(chuàng)的路徑矢志創(chuàng)新,讓農(nóng)業(yè)“芯片”加速更新迭代。
來源:《光明日報》( 2022年04月18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