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毛澤東發(fā)表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根據當時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他深刻地分析了我國社會矛盾的新特點,強調必須區(qū)別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尤其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半個世紀過去了,當年毛澤東提出的一系列論斷,至今仍有現實指導意義。
我國正處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正在向縱深發(fā)展。在新時期,社會矛盾沒有也不可能消亡,而是呈現出更加復雜、更加多樣的態(tài)勢。清醒認識、正確處理不同性質的矛盾,對于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社會的安定祥和,對于實現黨中央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的戰(zhàn)略任務,至關重要。目前,我國仍存在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即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敵我矛盾不占主導地位,但因其具有對抗性和對社會的破壞性,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對這類矛盾不能掉以輕心。人民內部矛盾占主導地位,在社會生活中大量地、普遍地存在,并且將長期存在下去。由于歷史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凸顯出來,成了人民內部矛盾的主要表現形式。在當前,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首先就是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
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表現在許多方面,最突出的是收入分配上的差距過大。我國現行的是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形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在這種格局下,社會成員的收入分配就會出現差別。如企業(yè)中的勞動者、管理者、工程技術人員、非公有制企業(yè)的企業(yè)主以及其他人員,由于分工和在生產中的地位作用不同,也由于除按勞分配外,還存在按生產要素(包括資金)分配的方式,加上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和其他因素,他們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差距就較大,這種情況是以前所沒有的。改革開放前,我國的所有制比較單一,除少數個體經濟外,都是公有制(國有和集體所有),分配方面基本上是平均主義大鍋飯,社會不同成員的收入分配基本拉平,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并不突出。但這種表面上平等掩蓋下的事實上的不平等,束縛了生產者的積極性,妨礙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最終對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和廣大人民生活改善都極為不利。因此,我國目前人民內部利益矛盾比較突出,從一定意義上說,是我國改革開放所必須付出的代價,解決這類矛盾,只能通過持續(xù)發(fā)展經濟,繼續(xù)深化改革,而決不能回到改革開放以前的老路上去。
緩和、化解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首先是要在科學發(fā)展觀指引下,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經濟發(fā)展了,實力提高了,許多利益上的矛盾就比較容易解決。比如,在經濟發(fā)展、實力增強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增加投入,加大對收入過低人群的扶持力度;就可以進一步解決好“三農”問題,縮小城鄉(xiāng)差別;就可以增加就業(yè)崗位,擴大就業(yè)機會;就可以加大對西部的開發(fā)力度,進一步消除西部地區(qū)和東南沿海地區(qū)之間的發(fā)展不平衡,以及由此產生的不同地區(qū)群眾在收入、財產分配上的不公平等等。
緩和、化解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其次是要調節(jié)好社會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調節(jié)利益關系,是當前解決人民內部利益矛盾的根本途徑和主要手段。調節(jié)利益關系的出發(fā)點是以人為本,使社會不同利益群體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經濟發(fā)展帶來的成果;其歸結點則是逐步化解矛盾,實現社會和諧。這種調節(jié)并非像有人所說的是壓制一部分人,抬高另一部分人,而是通過經濟、法律、政策、行政等多種手段,初步理順不同社會群體在收入、財產擁有等方面的關系,使這種關系保持在一個相對公平、相對合理的范圍內,防止因分配結構失衡而使利益矛盾激化,導致社會的不穩(wěn)定。
調整利益關系,要特別關注低收入群體和貧困群體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活狀況。低收入群體和貧困群體的一部分在城鎮(zhèn),而大多數在農村,尤其是邊遠農村。農民中雖有較富裕者,但為數不多。農民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活狀況之所以較差,是因為:(1)相對于工業(yè)和部分服務業(yè),農業(yè)技術含量、勞動生產率和經濟附加值都較低,因而收入也普遍較低;(2)由于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存在,城市居民能享受到的福利待遇覆蓋不到農民,這就使得農民不但在初次分配上低于其他社會利益群體,而且在二次分配上又拉大了這種距離;(3)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農民的稅收和稅外負擔較重,勉力承擔后,加重了他們的貧困和半貧困狀況;(4)由于城市的膨脹,農民土地被征用的情況相當普遍,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而征地的補償又極不合理,城市化帶動的土地增值大部分被地方政府和開發(fā)商拿走,農民并沒有得到實際好處。以上原因導致農民的收入不但低于那些大老板、大腕明星、大企業(yè)高管、其他高收入者,而且也低于從事其他行業(yè)的勞動者。改善低收入群體和貧困群體特別是改善農民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活狀況,是調節(jié)人民內部利益關系的重點。農民占我國人口的大多數,農業(yè)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舉足輕重,農村穩(wěn)則國家穩(wěn),農民富則國家富,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則國民經濟發(fā)展。
黨中央多年來對低收入群體和貧困群體一直給予了特殊關懷,制定了多項政策,如扶貧開發(fā)、轉移支付、加強社會救濟、支持慈善事業(yè)、完善社會保障、逐步提高最低生活標準等。對于農民的增收減支,中央更是想方設法,采取了各種有效措施!笆濉逼陂g,僅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資金就達到11300億元,5年年均遞增17%,是改革開放以來支農投入最多、增長最快的時期。中央決定“十一五”財政工作的重點之一是加快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使廣大農民的基本生活和醫(yī)療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這些政策措施,將惠及幾億農民及其子孫后代,對于促進農業(yè)經濟發(fā)展,改善農民生活,構建和諧農村乃至整個和諧社會,都將發(fā)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胡錦濤同志在闡述和諧社會的內涵時講到,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梢,和諧社會是一個經濟良性運行、社會有序發(fā)展、人際和諧相處、人民安居樂業(yè)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正是廣大人民群眾所由衷向往和急切期盼的。但是,和諧社會并不是無矛盾的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更不是無矛盾的過程。矛盾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毛澤東說一萬年以后也會有矛盾。世界再變也不會使矛盾消失,改變的只是矛盾的性質和表現形式。明確這一點很重要,這也正是《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的精髓所在。當年,毛澤東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發(fā)表此文,目的正是為了告誡全黨: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不等于社會矛盾的消失,在新形勢下社會矛盾變得更復雜,更需要我們去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F在當我們重新學習《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時,深感該文的一系列論斷仍有強大的生命力,毛澤東提出的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任務,至今仍需要我們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實現,并且由于舊矛盾消失了新矛盾又會再產生,這將是一個綿延不斷、永無窮盡的過程?梢哉f,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始終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所必須面對的主要課題。對此,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和足夠的思想準備。
|